首頁

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

陳芳明:歷史教學是諸神戰場?




陳芳
每當討論高中歷史教學的問題,幾乎都會牽扯敏感的政治神經。如果台灣史的比重加大,就有可能被譴責是「去中國化」;如果中國史的分量加強,也有可能被指控是 「去台灣化」。參與教育部歷史課綱修訂的委員,十年來都無法掙脫這種持續不斷的鐘擺效應。遠在政黨輪替之前,這個問題便已存在。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,問題 還是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。
如果現在還停留在一九五○、六○年代,當黨國思想猶可支配史觀,這個問題也許還有存在的條件。但是,從一九七○年代民主運動發軔以來,島上的歷史思維已經 產生重大調整。這不僅是台灣代表中國的合法性全然瓦解,民間崛起的力量也開始創造新的歷史軌跡。國家精神與內容發生根本性的迴旋時,歷史教育就不能不有所 更張,歷史書寫自然也必須有所調整。


人類歷史從來就不是僵硬不變,因此歷史教科書也往往隨時代轉移而不斷改寫。戰後台灣社會不可能永遠停止在蒼白、封閉的階段。六十年來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 文化已經建立可觀的傲人成績,蓬勃的生命力在歷史變局中沛然莫之能禦。縱然台灣還無法在聯合國取得席位,也很難在國際社會獲得承認,但是歷史並不因此而終 結。恰恰相反,險惡的歷史環境更加刺激島上住民的文化生產力。不分族群、性別的台灣人民,並非只是建立了氣度恢宏的民主國家,甚至還建立了比島嶼規模還要 龐大的文化格局。這樣的歷史事實不容我國輕易低估,國際學者與各國知識分子也都投以訝異的注目。

正是在這個歷史事實的基礎上,我國的歷史教學豈能走回頭路?國家歷史知識的建立,必須以客觀現實條件為依歸,絕對不是遵循少數人的意識形態與政治信仰。最 近去世的美國史家Howard Zinn寫過一部《美國人民史》,獲得美國民眾的尊敬和歡迎。這冊暢銷書在於強調,歷史是由千千萬萬名不見經傳的百姓所造成,絕對不是建基在帝王將相。脫 離民眾的根鬚,歷史便不成其為歷史。

馬政府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,使威權政黨逐步改造成民主政黨。這是台灣戰後史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,這並非是國民黨偉大,而是人民的力量偉大。為了獲得勝選, 馬英九總統還致力於建構台灣論述。所謂台灣論述為何?它應該是符合台灣人民願望的系列思維。如果台灣論述是可以接受,則不應該僅援用於選舉口號,而應該實 踐於執政能力。從這個角度切入,高中歷史教學課綱應該遵循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,擺脫諸神的意識形態,使國家歷史知識穩定建立。

(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)
【2010/03/01 聯合報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大家迴響暢談;請相互尊重,勿攻擊、謾罵。回應時請至少選擇「名稱/網址」身份(可只填寫名稱、網址留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