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

讓我們以公民力量拒絕「微調」後的臺灣史課綱!(周婉窈)

教育部不顧學界和民間團體的反對聲浪,強行通過所謂的「微調」,那麼,讓我們以「公民不服從」的方式抗拒這個外行主導、政治目標顯著的課綱吧!

請關心的家長反映給老師、老師反映給學校,讓我們拒絕劣質貨、拒絕反知識的歷史教育!

那麼,為何我們要拒絕這個所謂「微調」的課綱?讓我們看看改了什麼,可以這樣改嗎?我們一條一條看,每次看一條;既然教育部已經生米煮成飯,我們可要看看要不要吃這一鍋飯,還是另起爐灶。剛好要過年,我們和家人團圓時,茶餘飯後何妨花點時間了解一下,大家聊聊也很不錯。

在此先簡單說明:課綱由大至小依序是:單元─>主題─>重點─>說明
今天我們看第一單元

第一單元 早期臺灣
主題(一)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
沒修改
主題(二)國際競逐時期,下分二個主題:
1、大航海時代。2、荷西治臺。1和2分別有一條說明。
現在改為
主題(二):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。主題1: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。2、荷西入臺
顯然要強調漢人來臺,但在西方人來到臺灣之前,在東亞海域活動的人群不限於漢人,日本人也來到臺灣,為何一定要將漢人獨獨標舉出來?而且課綱本來就應該力求簡明,不管「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」或「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」,給人疊床架屋之感,再說這裡的「A與B」,意思上既不對等,看來也不是因果關係,難道是說:因為漢人來臺,所以國際競逐了,或是因為漢人來臺,所以有了大航海時代?不知邏輯在哪裡。除了漢人中心主義外,很難理解。

另外,還有一個實際的問題。教科書篇幅有限,如果「大航海時代」改為「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」,不管它是不是因果關係,就必須寫兩個重點,寫完「漢人來臺」,大概大航海時代就要變成「小航海時代」了。增加一個重點就產生擠壓效果,原本就可將漢人來臺放進來,現在變成非先寫,而且還是個重點呢。

接下來更離奇了。原本重點1的說明只有一條:「1-1說明大航海時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,16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化,漢人、日本人與臺灣原住民的接觸,進而敘述荷、西及鄭芝龍時期臺灣與世界體系的互動。」我們以前的歷史是神話,地理是歷史,這裡好不容易要講大航海時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,以及東亞情勢的變化,不是正可呈現近二十年來臺灣學界海洋史研究的豐碩成果嗎?怎麼突然變成要講:「1-1說明漢人來臺、澎湖的緣由與經過,如宋元對澎湖的經營及明代鄭芝龍、顏思齊等來臺。1-2說明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的興起與對殖民地的競逐,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,以及16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化。」

各位朋友,看得到問題嗎?你看,「漢人來臺」又講一遍!不過,這次是和澎湖掛在一起,這也就是想用澎湖的歷史來模糊臺灣島的歷史。臺澎一體是鄭成功佔領臺灣之後才形成的,荷蘭時期臺、澎各有各的歷史脈絡。當時澎湖屬明,臺灣則不是。這裡也請注意,教育部的確要「去日本化」,原來的說明1-1有「日本人」,不見了喔。原住民也不見了喔。

然後,「微調」也微調出顏思齊!我記得我在為98課綱奮戰時,某委員堅持要將顏思齊放進來,但強塞未遂,後來委員會大換血,顯然也沒被放進來,怎麼這次「微調」調進來了?約80年前,岩生成一教授就考證過,顏思齊很可能是以大海商李旦為影子創造出來的人物,如果教科書要寫,是否也要說他可能不存在?如果這是一本大專用書,要怎麼討論顏思齊都沒關係,反正有的是篇幅。如果是高中教科書,若不說他的存在有問題,不就是又回到「歷史是神話」的時代了嗎?(李旦和顏思齊,我有篇小文,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:http://98history.blogspot.tw/2010/03/blog-post_09.html#more。其實寫李旦還比較有趣!)

新增加的1-2也很奇怪,說:「說明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的興起與對對殖民地的競逐……」,這是在講十九世紀嗎?十七世紀,我們一般是說海權國家喔,是否應該請世界史的專家學者來看看可以這樣寫嗎?好像在演穿越劇。

再回到前頭,當我看到「顏思齊」時,其實非常驚訝:所謂「微調」是把歷經兩屆的「高中歷史98課程綱要修訂小組」(2009、2010)所無法達成的修訂,通通借「微調」之名放進來!而且不讓我們知道「微調」委員會是哪些人!這裡須簡單說明一下:現行的這個100課綱怎麼來的。2008年秋天98課綱預定上路,但馬英九上臺後,卻強行將歷史和國文兩科的課綱硬拉下來,組了一個修訂委員會,歷史科赫然聘請哲學系的王曉波先生,目標是想大加修改,尤其是臺灣史部分。那次我有參與,後來因為課綱修改不順,2010年初委員會組成大換血,我決定退出,將幾個月來的「黑箱」作業的情況讓社會大眾了解。這都寫在一篇網頁上的長文(http://enews.url.com.tw/south/56491),細節不多講。總之,2009年想塞進來的「顏思齊」,歷經兩屆的修訂小組,開了無數次的會,好像都塞不成,竟然借「黑箱微調」又塞進來了。那時候,硬要塞到這裡的寫法是:「中國海盜來臺與顏思齊、鄭芝龍在臺的經營」。不知道何以有課綱委員對顏思齊特別感興趣?教育部在2008年強行拉下98課綱,另組修訂小組,接連兩屆都通不過的「主張」,竟然藉「微調」之名,一一塞進課綱。不要說「去臺灣化」,實在是「去學術化」!

剛剛閱報,《新頭殼》報導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表示:
「中國大陸」在過去教科書就有使用了,這次僅是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,統一調整而已;而「大航海時代」前面則加入4個字,為「漢人來臺大航海時代」,王作臺說,以前課綱太強調西班牙和荷蘭,其實漢人更早就來臺灣;他也說明荷蘭和西班牙是入侵臺灣,因此將「荷西治臺」改為「荷西入臺」;而「清代」改為「清廷」,則是因為清廷代表一個有政府的狀態。
關於「中國大陸」的稱法,據說是根據憲法,這點以後再談,只是很想問王主秘:教科書的編輯應力求統一,中國史也應該改為「中國大陸史」,臺灣史則應該改為「自由地區史」,有點可笑,不是嗎?我倒很想問王先生:您讀過曹永和院士的著作嗎?您是根據怎樣的知識背景在談十七世紀臺灣歷史?曹先生傾一生六、七十年研究的海洋史,您有看過任何一篇論文嗎?看過後再來和我們談吧!您為何不也順便發表一下你對於為何非寫顏思齊不可的看法?聰明的記者應該追問看看啊!

「微調」後的課綱最大的問題是:歷史教育不用以史學研究為基礎,只要某人或某群人怎樣「想」就可以了。那麼,乾脆廢掉國科會,何必用國家資源支持學術研究?以後也不用開課綱什麼什麼會了,乾脆頒布『欽定某某史』好了,省得浪費大家的精神和力氣。

至於「治臺」或「入臺」等等用詞管制,以後再談了。今天就寫到這裡,且聽下回分解。

為了讀者比對方便,以下是第一單元第二主題的「before and after」圖檔:


(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)
出處:周婉窈臉書網誌(2014.01.28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大家迴響暢談;請相互尊重,勿攻擊、謾罵。回應時請至少選擇「名稱/網址」身份(可只填寫名稱、網址留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