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
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

98歷史課綱比101好在哪裡?(吳俊瑩)

98歷史課綱比101好在哪裡?
吳俊瑩
2015年7月5日的午後,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、北區高職聯盟、桃區高校聯盟、蘋果樹公社等聯合在臺北市徐州路國教署臺北辦公室前面舉辦「反黑箱課綱微調陳情抗議活動」。這次活動的主軸訴求的第三點:撤銷本次的課綱微調,使用98課綱。
01
同學們主張不回歸現行的101課綱,而是回到98課綱,我認為這應該是同學們從5月以來,密集閱讀理解課綱問題後,所提出的明智主張。夭折的98課綱到底好在哪裡?為瞭解它跟101課綱有什麼差別,我製作了一份「98臺灣史課綱變動表」(網址: https://goo.gl/eH2pCZ,在此先跟大家分享我的幾點觀察:
一、乍看之下,你會覺得98課綱說明欄字數又多又長,101課綱看似做了精簡,但如果你仔細看,98課綱的「說明」欄內的內容絕大部分真的只是說明,是在提示教科書編者的書寫方向。例如在「早期臺灣」的單元中,「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」的這項重點,說明欄寫道:「有關臺灣史事的明確記錄始於近四、五百年前,但在有文字記錄以前,臺灣島早已存在,並且已有人群居住。本單元先提示臺灣人文地理環境與原住民關係,接著敘述臺灣的史前歷史以及16世紀末以前就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。敘事以提綱挈領為原則,不宜瑣碎。」98課綱不但提醒教科書的編者,要提綱挈領,不宜瑣碎,而且只提示編寫的大方向,至於要放入什麼樣的歷史事實,則取決於教科書編者。
您知道嗎?把課綱的「說明」欄填入大量特定的事件,始作俑者是101課綱!「早期臺灣」的濱田彌兵衛事件、麻荳事件、郭懷一事件、新港文書;「清朝統治時期」的科舉優惠、迴避本籍任官、鴉片戰爭、羅妹號事件對臺灣衝擊;「日本統治時期」的後壁林之役、噍吧哖事件、霧社事件,土地、舊慣、人口等三大調查,皇民化運動中的改姓氏、「國語」家庭,太平洋戰爭時期出現的慰安婦,介紹《臺灣青年》的創刊、連橫《臺灣通史》等,還有連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也不一定搞得清楚的六三法、三一法、法三號、治安警察法,全部都要寫。「當代臺灣」則有臺灣國際地位確立的過程、白色恐怖、美麗島事件、實質外交、保釣運動等等。以上所列出的歷史事件,全部都是101課綱才加進去的。這些事件或事項不是不重要,而是在一綱多本的架構下,課綱理當如同98課綱一般,提示原則性、方向性的指引,至於選擇哪些歷史事實,則是教科書編者的自由。我們之所以認為98課綱是比較「柔」的課綱,理由在此。當課綱的說明欄填滿事件時,試問教科書的編者在課本篇幅有限的情況下,還有多少空間?例如日本統治時代早期對臺灣人的嚴酷鎮壓中,98課綱只提醒編者「介紹其中之一、兩個重大事件」,但101課綱則規定要寫後壁林之役、噍吧哖事件、霧社事件。當然教科書的編者不是不能寫這三起抗日或抗暴事件以外的事情,但課本篇幅就這麼多,這些事件交待完了,還有餘裕嗎?如果照98課綱,教科書的編者,說不定還能夠考慮到自身的銷售市場區域,以該區域的事件為例,不也很好嗎?非得全國的教科書都要寫跟林少貓有關的後壁林之役嗎?
二、98課綱不把課綱當成政令宣傳的工具。「當代臺灣」的單元,在「國民政府的接收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」的重點中,關於戰後臺灣主權、國際地位的問題,各方向來有不同的認知,而且各有所本,面對此一課題,98課綱提醒「有關國際交涉事件應依史實敘述,避免主觀的論述」,讓各家教科書的編者得以根據史料陳述相異的觀點,但101課綱硬是改成要說明「臺灣國際地位確立的過程」,這等於是給教科書的編者下指令,非得寫臺灣地位已定論不可。
101課綱在用字遣詞上,特別是日本統治時期,不厭其煩,反覆強調「殖民」一詞。98課綱在主題欄,已經有「殖民統治前期的特色」等字,其下所列重點「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」,101課綱將它改為「具有殖民性質的經濟發展」,再次強調「殖民」二字,卻刪去「基礎建設」這個不帶價值判斷的用詞。在說明欄中,則將日本時代的經濟發展與基礎建設的本質完全框在「工業日本,農業臺灣」的標語底下。我們要問:難道所有的基礎建設,都是為了「農業臺灣」嗎?難道「工業日本」就不進行土地、舊慣、人口的調查和普查嗎?這些基礎建設有關工業了誰、農業了誰的問題嗎?真正將特定的意識型態試著灌入課綱,101課綱就已顯露出這樣的傾向了。這次的課綱「微調」看來只是把101課綱王曉波等人「撥亂反正」的未竟之業,再由檢核小組接力完成罷了。
三、98課綱的視野與深度。98課綱提示要從中國化、本土化與全球化三股力量討論戰後的教育、文化問題,這些提綱挈領字眼,全遭101課綱刪除,甚且把「教育文化發展的大勢」改成「教育發展」,並新增「說明各級、各類教育的發展」的說明。結果把98課綱原本要求的「大勢」,改成讓教科書的編者寫起各級學校學制演變的流水帳。教科書本來就不太有趣了,這麼一改,更是無聊。然而原本98課綱的說明是「本主題簡單回顧近四百年間臺灣文化的變遷,並介紹在全球化之下生活與思維的改變」。98與101課綱的廣度與深度一比,高下立判。此外,還有關於生活形態的改變中,98課綱特別點出對「新移民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應加以關注」,但101課綱則加以刪除。這合理嗎?是98還是101比較多元,比較富有包容性?吳思華部長不是最喜歡談「多元和包容」嗎?吳部長若真正要推「多元和包容」,那麼更應該恢復98課綱!
以骨架和血肉比喻的話,課綱的「單元」、「主題」可以說是骨架,「說明」則是血肉,傳達整份課綱的核心內容,也理應適當地反映出學界現階段的研究成果與共識。這次課綱「微調」的主戰場,就是在說明欄,檢核小組努力在說明欄強力灌輸所謂「合憲式」的歷史教育與意識型態。他們之所以緊抓不放,原因就是從101課綱起(98不是這樣喔),在教材綱要(即課綱)的編輯凡例,明白說:凡說明欄中提及應包括的事項,務必編寫於教科書中,我們從101課綱到「微調」課綱已經了解到,這裡所說的「事項」包括歷史解釋、意識型態,這些都要照課綱來寫。但98課綱無此規定,而是十分尊重教科書編者的寫作自由,它主張:「在『一綱多本』的理念下,宜以『說明』欄中的知識點為基礎,依照各單元的順序,自行安排撰寫的歷史脈絡」。98課綱與101課綱對於「說明」欄的性質界定,截然不同。這樣一份相對而言比較寬鬆的98歷史課綱,不就是許多同學與老師們所希望的「柔性課綱」嗎?這份課綱,一度有機會成為我們可以使用課綱,2008年1月24日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正式公告自2009年8月1日起由高一新生開始實施(民國98年開始實施,所以稱98課綱),但2008年10月27日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第18次會議中,遭繼任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在會場完全沒有反對聲音的情況下,悍然擱置再議。98課綱就這麼夭折了,或更確切來說,胎死腹中了。
當同學們頂著烈日,張羅活動,起身抗爭時,比你們年長的我,也想盡一點鍵盤與指間的棉薄之力,讓社會更了解你們主張「撤銷本次的微調課綱,使用98課綱」是合理的、是進步的。我過去曾說,2000年以後高中歷史課綱的發展趨勢,不是鐘擺式的立場擺盪,而是不斷向上進步,然而就在2008年,課綱的進步性開始受到反挫,我們的歷史教育有向下直滑的可能;但2015年的夏天,因為你們的努力,讓我們有機會從谷底往上爬升,向前進!。
謝謝你們,17歲,萬歲!
附記:有興趣的朋友們,不妨可以利用這9張彩色表格(下載網址:https://goo.gl/eH2pCZ),仔細分析98、101到「微調」課綱的變動,你會發現改動的脈絡相當一致。我先說一點,原本鄭氏政權在98放在跟荷、西一起談,101課綱把鄭氏統治時期拉出來單獨談,「微調」課綱再改成「明鄭」等等。這不是一步接一步由客觀陳述走向特定史觀嗎?是向上,還是向下?
123456789
(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大家迴響暢談;請相互尊重,勿攻擊、謾罵。回應時請至少選擇「名稱/網址」身份(可只填寫名稱、網址留白)。